以下为应城市“两型社会”暨统筹城乡发展试验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简本,征求公众意见的有效期为自公示之日起*个工作日内。请公众在此期限内向规划环评委托单位或环评单位以书面形式(电子邮件、传真或信件)反馈对该报告书的建议或意见。
1、总则
******. 项目背景
应城市位于湖北省孝感市西南,地处江汉平原向鄂东北丘陵过度地带,是武汉、襄樊、荆沙大三角经济区域的中心地,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应城市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素有“膏都盐海”之称,是全国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区域。
应城经济开发区成立于**年9月,**年3月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并更名为湖北省应城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以下简称“高新技术园”),其用地范围为:东至纵二路,南至横五路,西至武荆高速连接线,北至汉宜大道,用地面积4.*平方公里。应城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于**年委托武汉理工大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湖北省应城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于同年*月委托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湖北省应城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的编制工作,该《报告书》于**年1月取得湖北省环境保护厅的审查意见(鄂环函[**]*号《关于湖北应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的复函》)。
**年,应城市委市政府按照“工业新区、城市新区、和谐新区”的发展定位,对湖北省应城经济开发区进行了扩区,并委托武汉理工大设计研究院于**年对扩区后新增用地范围编制完成了《应城市“两型社会”暨统筹城乡发展试验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
示范区位于高新技术园东南侧,用地范围为:东到规划8号路,南至武荆高速公路,西以大富水故道(老县河)为界,北邻长荆铁路,总用地面积为*.*平方公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有关规定,应城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于**年6月委托我司承担“应城市“两型社会”暨统筹城乡发展试验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
******. 环境功能区划及环境敏感点
规划区内环境功能见表1。
经现场踏勘,规划区内现状主要环境敏感点包括大富水、老县河,艾堤、龙王、木行、金星、卢庙、飞跃、桂桥、艾庙、华山九个村。敏感的现状规模见表2。
随着示范区拆迁安置规划的逐步实施,艾庙、华山两个村将集中迁至四里棚街办的刘杨村;艾堤、龙王、木行、飞跃、桂桥等五个村将迁至黄滩镇区、原艾堤村东侧;金星、卢庙两个村将迁至四里棚街道办的沙岗村炮竹湾处,预计现状居民点(除黄滩镇镇区外)仅在施工初期受到一定影响,规划还建点和规划的居住区将受到规划实施后的影响。
2、区域概况及质量现状评价
******. 地理位置
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孝感市区西南,地处东经*3°*"~*3°*",北纬*°*"~*°*"。东邻漳、涢二水与云梦县为界,东北与安陆市毗连,西与天门市、京山县接壤,南与汉川市为邻。境域南北长约*公里,东西宽为*公里。国地面积**.*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全省总面积的0.*%。
应城市位于武汉、襄樊、荆沙大三角经济区域的中心点,是全国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区域。应城市中心城区东南距省会武汉市*公里,东距孝感市*公里。目前应城已形成铁路、公路、水路、空运并举的交通网络,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汉渝铁路穿境而过,三峡铁路横贯市境;汉襄高速公路、兰杭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省级汉宜公路穿境而过,*分钟车程可直达武汉、*分钟直达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内河航运与汉江、长江联通,市区建有百万吨级水运码头,**吨级船舶可直达长江。
应城市“两型社会”暨统筹城乡发展试验示范区位于应城市主城区东南侧。东到规划8号路(纵九路),南至武荆高速公路,西以大富水故道(老县河)为界,北邻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和长荆铁路,总用地面积为*.*平方公里。
******. 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结论
⑴**年~**年示范区环境空气中SO2年均值均能满足GB**-**《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要求,且SO2浓度在**年~**年呈逐年减小趋势,在**年~**年呈逐年增加趋势,在**年~**年呈逐年减小趋势;NO2年均值除**年不能满足GB**-**《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要求外,**年~**年和**年均能满足GB**-**《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要求,且NO2浓度在**年~**年呈逐年增加趋势,在**年~**年呈逐年减小趋势;PM*年均值除**年能满足GB**-**《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要求外,**年~**年均不能满足GB**-**《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要求,且PM*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⑵**年~**年大富水各监测断面水环境质量均能满足GB**-**《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要求,水质稳定。
⑶监测时段内,规划所在区域地下水中溶解性总固体、氨氮、铁超标,其他监测指标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8-*)Ⅲ类标准要求。
⑷规划区域昼间Leq声级在*.8dB到*.4dB之间,平均为*.3dB(A);夜间Leq声级在*.2dB到*.5dB之间,平均为*.0dB(A)。各监测点噪声均可达到GB**-**《声环境质量标准》中2类区标准要求,规划区昼间、夜间声环境质量良好。
⑸所在区域土壤中各监测因子浓度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8-**)三级标准限值的要求。
3、规划概述
******. 规划范围与期限
******. 规划范围
本示范区位于高新技术园东南侧,用地范围为:东到规划8号路,南至武荆高速公路,西以大富水故道(老县河)为界,北邻长荆铁路,总用地面积为*.*平方公里。
******.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年~**年,规划基准年为**年。
******. 规划功能与定位
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城市新区,是应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 规划制约性因素
⑴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于区域开发建设。
⑵示范区与大富水水环境关联度较高,大富水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需要实现区域雨污分流,防止水域污染事故发生。
⑶规划区高压走廊割裂规划用地,对规划区发展有一定制约。
⑷农村居民点改造和新建对规划实施有一定制约。
4、规划综合论证
******. 规划定位与区域发展目标的符合性论证
(1)规划的实施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
(2)示范区规划符合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相关规划,规划实施有利于区域结构和功能的调整。
(3)规划的实施充分利用应城市现有工业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 规划总体布局环境合理性分析
******. 总体布局适宜性分析
《应城市“两型社会”暨统筹城乡发展试验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总体布局上符合《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应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规划的实施有利于加快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在总体布局上具有环境合理性。
******. 工业园区内部用地布局适宜性分析
示范区内规划用地类型有8类,其中工业用地占*.*%,居住用地占*.*%,公共设施用地占4.*%,仓储用地占6.*%,对外交通用地占0.*%,道路广场用地占*.*%,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占2.*%,绿地占*.*%。
⑴示范区用地总体布局上基本呈现“东部工业区,西部居住区”的格局,“西部居住区”局部存在工业和居住用地相互交叉的情况。
(2)规划区位于应城市主城区的下风方向,从污染源扩散规律来看,规划实施不会对应城市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明显影响。从建设布局上来看,规划区内的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以武荆高速连接线为界,分别位于武荆高速连接线的东侧和西侧,且沿武荆高速连接线设置有绿化隔离带,减小了工业生产对规划区内集中居民区、医院、学校等敏感区的影响。
综上,该布局具备一定的环境适宜性。为阻隔和减缓工业生产对周边的影响,还需要执行严格的环境政策,高标准、高起点设置产业,并对周边区域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
******
示范区位于武汉市城市圈,从区位上处于生产性服务中心与现代制造业基地之间,特殊的区位要求其产业具有复合性。
⑴武汉城市圈规划要求示范区产业结构服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要求,促进武汉市城市圈及应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
⑵规划要求将示范区的工业建设与就业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就业与居住的相对平衡,合理布局产业空间和生活空间,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质空间环境。
因此,从产业结构上,示范区兼有生产性服务中心和现代制造业的属性,较合理。
******
“实现由资源型工况城市向深加工型工业城市的转变。”是推进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该转变要求进一步做大做强盐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着力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潜力型产业,鼓励发展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实现接续替代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逐步摆脱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
根据工业园区产业规划,工业园主导产业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新材料、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厨卫家居和现代服务为主,有利于应城市实现资源型工况城市向深加工型工业城市的转变。
******
本节主要是对与示范区发展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现状进行分析调查,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最后对其开发建设时序作出要求,使之与区域的整体开发建设相协调。
5、规划调整建议
根据规划区域的环境制约因素、产业排污特点、区域环境承载力,从产业定位、结构、产业规模、内外布局和开发时序的角度,结合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和污染预测结果,对示范区规划内容提出调整建议。
******. 规划用地布局调整
(1)对于工业片区,应明确该片区的功能定位为工业园,严格控制在该片区内嵌入居住用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含还建)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业区内不应规划长期居住的职工宿舍(生产辅助性质倒班宿舍等除外)。具体布局调整建议如下:
①刘杨村还建点:此区域位于示范区工业区北侧,且处于北侧盐化工业园的的下风向。该还建点东侧、南侧、西侧均为二类工业用地,北侧为三类工业用地,部分产业类型可能需设置卫生(大气)防护距离,工业生产可能对还建点居民居住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建议调整用地性质,将该还建点居民向黄滩镇镇区集中。如调整确有困难,应在还建点用地四周沿道路两侧扩宽居住区和工业区的防护绿地,同时将沿路四周居住用地调整为商业金融用地或生产性服务业用地,与防护绿地一同作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缓冲区。此外,还要严控刘杨村还建点的建设规模,以满足还建为要求,原则上不进行商品房地产开发。
②沙岗村还建点:该还建点位于示范区西北,还建点西侧为应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武荆高速连接线将其与高新技术产业园隔开,临近还建点一侧为产业园内一类工业用地。建议临近还建点一侧的工业用地严格按照一类工业用地进行招商引资,引进生产性服务业等轻污染行业,减小工业生产对居民居住环境的影响。
③西部工业片尚有上罗坡、下罗坡、马家湾、小肖、大肖、张刘湾等未完成拆迁,居民点分布分散、数量大、户数多。随着工业区内引进工业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生产,将会对未拆迁居民居住环境造成影响。建议近期控制村庄的无序建设,尽快制定详细的改造与搬迁安置方案,优先完成工业片区拆迁和还建点建设工作。
⑵规划布局上严控“西居东工”的规划布局。
武荆高速连接线将示范区内工业区和生活区隔开,形成“西居东工”的规划布局。按规划要求,在工业区和生活区间沿武荆高速连接线设置防护绿地,能有效隔离产业发展造成的污染。同时,本评价建议将居住区临武荆高速连接线一侧的居住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与居住区南侧相邻的物流仓储用地控制为一类物流仓储用地,引进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基本无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物流仓储,将工业区临武荆高速连接线一侧的工业用地引进生产性服务业等轻污染行业,从而形成梯级防护,减少工业生产对居民居住环境的影响。
******. 补充环境保护目标
确定环境保护规划的环境目标与确定规划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样重要,应将区域环境目标明确的写入规划中,以体现对环境保护的更深层次要求。
******. 规划建设时序的建议
根据对开发区招商、规划等部门的调研,开发区已对规划区域拟引进产业类型有了较为明晰的思路,工业区已有几十个工业项目开建。园区内产业规划导向及重大项目的实施事实上已影响了本次规划市政工程方面规划的可操作性,并且由于项目选址基本确定,对局部区域的居民点拆迁、道路、供排水管网、供电工程、供气管网等相关工程建设提出了时间要求。为协调好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引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从规划层面消除或减轻重大项目入驻带来的环境影响。本评价提出如下建议:
⑴农村居民点拆迁,不仅要考虑工业项目占地内的拆迁,也要考虑但入驻项目项目周边可能产生环境影响区域内(卫生防护距离、大气防护距离)的农村居民点搬迁。如应将北部工业片区尚有的上罗坡、下罗坡、马家湾、小肖、大肖、张刘湾等农村居民点纳入近期拆迁安置计划。
⑵加快应城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以及示范区内市政管网的建设。
6、环境保护对策
******.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使用清洁能源
①限制高能耗的项目进区,工业企业能源应考虑采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等清洁能源,生活用能源的液化气使用率应达*0%。
②禁止使用原(散)煤、煤矸石、粉煤、煤泥、燃料油(重油和渣油)、各种可燃废物和直接燃用的生物质燃料(树木、秸秆、锯末、稻壳、蔗渣等)等高污染燃料。******%(指可排放硫含量)的固硫型煤,******%、灰分含量大于0.*%的柴油、煤油等高污染燃料。
(2)入园企业废气控制措施
①从严控制入驻企业的无组织排放,一般情况不应有无组织排放存在,无法避免的无组织排放情况应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环境管理过程中应做到对整个车间密闭处理,在生产区位于车间中心,为单独操作区域;生产区与车间外围围墙间设置人行走廊,车间外墙窗户不允许随意开启,人员进出通道只在人员通过时开启门禁,平时处于关闭状态,最大程度减少无组织排放废气由车间门窗逸散。
②有排放废气污染物的企业均应采取有效的、无(少)二次污染的、运行稳定的废气污染治理措施,确保废气达标排放。
******. 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
(1) 加快应城第二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的建设,确保示范区废水能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
(2)入园企业废水收集与处理措施
示范区工业片区企业污水收集处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①排水必须实行雨污分流、清污分流;企业污水处理应遵循分质处理的原则,严禁高浓度废水稀释排放,排污口规范化。
②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入驻企业的污水预处理设施正常运行,保证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水质满足设计水质的要求,特别是严格控制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废水排放,应根据下游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工艺和尾水排放标准,从严考虑接管标准。
工业废水排入城市排水管网前必须首先满足下列要求:
对第一类污染物应执行GB**-**《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1规定的标准值,同时应在车间排污口达标;
含有行业特征污染物的废水参照行业污水排放标准执行,若无行业污水排放标准,特征污染物可参照GB**-**《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三级标准执行;清排水原则上应尽量回用,不能回用的,水质应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标准的A标准。
不得含有腐蚀性城市排水管道的物质,如酸性物质和可燃可爆的物质;不得排入剧毒物质和易于凝集堵塞水道的物质;
水温不得高于*℃;
(3)节水及中水回用措施
根据本评价确定的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对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规定达到*%。因此应鼓励企业内部中水回用、污水综合利用,使工艺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规定的要求。
①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生产工艺,设计运用节水技术,减少工业污水排放量。各企业的清中水采取重复使用或一水多用。如用于地面道路保洁、厕所冲洗、绿化、储罐降温喷淋以及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其它生产用水等;提高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倍数,减少冷却补充水量,减少新鲜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区内尽量提高排水综合重复利用率,绿化用地浇水、车辆洗车用水均可采用回用水,以减少COD排放。
②在建筑给排水中应用节水技术,针对不同功能的建筑可采用不同的节水对策和技术,如在住宅和办公楼中改进马桶的冲洗方式,减少冲洗水量。目前我国普遍采用冲水量≥*L的坐便器,耗水量大。根据建设部的规定,全部使用冲水量≤9L的马桶,则住宅可节水4%,宾馆、饭店可节水3%,办公楼可节水*%。
(4)面源污染控制。
******.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工业噪声控制
为了防范于未然,建议工业区内的企业在噪声污染控制上做到:
①工业企业各种噪声源必须做到达标排放,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l**-**)Ⅲ类标准要求。
②从噪声源上控制噪声是最积极、最有效、最合理的措施之一。各企业生产设备和辅助设备在选型、采购时应考虑使用低噪声、低振动的设备,从源头上控制噪声。
③对各企业而言,要针对不同的噪声源特性,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如可采用消声器来降低空气动力设备的进排气口噪声和沿管道传播的噪声;采用吸声材料、吸声结构来降低噪声发射引起的混响声;此外还可在噪声传播途径上设置隔声罩、隔声室、隔声屏、隔声棚、隔声门、隔声窗等来阻挡噪声传播。
④优化工业区内部布局,将一些主要以噪声污染为主的企业设置在远离居住区的一侧。
⑤各工业企业应尽可能将高噪声设备布置在厂区的中央,以增加噪声的自然衰减距离,发挥建筑阻挡噪声传播的作用,既可减少车间噪声对外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可减少噪声治理费用。此外各企业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确保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设施必须正常使用。
⑦各工厂企业在厂区车间外、厂区道路两侧、厂区围墙内侧均应进行绿化设计,既美化环境,又有降噪、除尘作用。
⑧工业区内的各企业围墙应根据噪声污染情况采取不同于一般的修建方法,建设实体的生态化隔音墙。
(2)交通噪声控制
交通噪声的防治需要从道路的规划设计、交通车辆行驶噪声的降低和交通噪声的管理三方面入手:
①路的规划设计。区内道路呈方格网状布局,在交通干道两侧应预留一定距离的缓冲带,在该缓冲带内栽植混合林带,品种可以是草皮、乔灌木和常青绿篱等。
②控制车辆噪声源强。机动车辆是交通噪声的污染源,降低车辆的行驶噪声意义重大。根据我国“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GB**-*,凡是噪声超过国家标准的车辆不得在道路上行驶;任何车辆都必须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安装排气消声器。
③交通管理措施。工业区内应加强交通管理,保持区域道路畅通,交通秩序良好;对路面加强维护保养,提高车辆通行能力和行车的平稳性。
④增加居住用地与公路之间的绿化缓冲用地。
⑤应在主干道与居住区之间预留*m左右的防护绿化用地,居住区与交通干线交接的第一排建筑宜为商业、娱乐和公共设施等非噪声敏感性建筑,将交通影响减至最低限度。
(3)建筑施工噪声控制
建筑施工噪声在不同的施工阶段影响是不同的,其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在土石方、基础和结构施工阶段。施工机械中的高噪声设备有打桩机、振动棒、电锯、搅拌机、切割机、运输车辆等,最高声级达*0dB(A)以上。对建设施工噪声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控制和管理:
①建设中采取低噪声的施工工艺,如用液压打桩代替冲击打桩,用低噪声施工设备代替传统的高噪声设备。
②对一些固定的高噪声设备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如搅拌机、木工机械、线材切割机等设备应放置在远离居民住宅处,并采取一些噪声屏蔽措施。
③加强对施工工地的管理和施工人员的环境意识教育。建设项目施工前,必须经过环保部门批准,严格控制夜间施工,对于那些必须连续施工工程在夜间施工时,应经地方环保部门批准,并事先向居民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同时,教育施工人员文明施工,消除那些不必要的噪声,以减少施工噪声污染危害。
******. 固废污染防治措施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率*%以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
按照循环经济手段来发展产业,调整能源结构;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进一步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特别是危险废物发生量。
固体废物处置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为依据,充分考虑应城市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固体废物的处置以“无害化”为主,并逐渐向“无害化+资源化”过度,远期基本实现“无害化+资源化”。
******.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注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重视乡土物种,彰显地域特色;
(3)建立以乔木为主,乔灌花草藤合理配置的植物群落,适地适树,合理配置树种;
(4)重视生态安全,遏制有害植物的传播和蔓延;
(5)开展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
7、公众意见征集
******. 公众调查内容
根据项目特点和周围环境特征,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被调查者对目前居住环境的态度、对规划实施所持态度、有何意见和建议、对规划开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如噪声、大气、水等的态度和意见、公众认为项目建成后的作用。
******. 公众参与联系方式
应城市“两型社会”暨统筹城乡发展试验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如上,公众参与联系时间为*天,公众参与联系方式如下:
⑴ 规划环评委托单位名称及联系方式
委托单位名称:湖北应城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联系地点:湖北省应城市黄滩镇府艾路一号
联 系 人:邓主任
联系电话:**-***6
邮 箱:*****8@*******
⑵ 承担规划环评机构名称及联系方式
承担项目环评机构名称: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发展大道*6号兴城大厦A*1
联 系 人:梅工
联系方式:*7—****
邮 箱:gimbol@******
业主资料请登录后查看,若您还未注册,请先免费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