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后,区内耕地面积和林地均所减少,但绿地面积显著增加。根据核算,规划区内的生物量降低了*.7%,CO2吸收量和O2释放量均比规划前分别降低了*.3%和*.6%。规划范围内人均绿地面积为*.6m2/人。规划区生态适宜度总分为*.5,适宜建立产业园区。 规划实施后,规划区的农业生态系统将转变为城市生态系统,主要减少的是区内的农作物,区域陆地的生物多样性并不会显著降低。相反,规划区因为发展区域绿化引进了一些的新的植物物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增加区域陆地的生物多样性。在动物方面,因为规划区野生动物资源很少,也没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故本规划的实施对它们的影响不大。 (2)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户县科技产业园规划实施后,区域主要废气污染物为天然气燃烧废气和车辆尾气。 民用天然气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分别为NOx:4.*t/a、SO2:0.*t/a,与计算得出的大气环境容量相比,户县科技产业园的SO2、NOx的排放量远小于环境容量。在严格管理、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大气环境可控制在较低水平。 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车流量及车速的增加,NO2、TSP及CO排放浓度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在沿线采取绿化,同时加强对行驶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控制等措施后,产业园交通车辆尾气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 (3)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后由于排水量增加太平河水质污染物浓度略有增加,但仍能够满足Ⅲ类水体功能水质标准要求。且规划实施后对规划区现状无序排放的污水集中收集处理,也可对区域地表水体起到较好的改善作用。 (4)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随着规划区及周边地区发展,区域用排水量逐步增大,随着企业采用地下水,那么在较小区域内高强度取用地下水必然会导致较小范围内深层地下水补给上的不均衡,造成地下水位集聚下降。大量事实表明,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以及补给上的时空不均衡必然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甚至会出现局部地下水漏斗区。 规划区大量的废水排放会对区域地表水造成一定的影响,并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关系逐渐影响到当地地下水,从而对地下水产生一定的污染影响。根据大量文献资料和监测数据显示,地下水水质恶化速度较慢,但一旦恶化就很难得到彻底的恢复,因此评价建议在规划区建设初期就必须考虑如何减轻规划区对区域地下水的影响。规划区废水通过管网进行集中处理,减少各企业排放过程中的地表下渗,污染浅层地下水;同时企业施工建设期间应严把质量关,在设计和施工中加强管道及构筑物的防渗处理,确保工程建设及管网建设按照设计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加强对区域地下水现状的适时监测,并对监测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当采取以上措施后,规划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对地下水的影响可降至最小限度。 (5)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 户县科技产业园内产生的固体废物大部分能够综合回收利用,不可利用部分送至各个处理单位妥善处理后,基本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规划实施过程中严格要求各排污单位将能够回收利用的固体废物做到完全综合利用,不能利用部分送至各个处理部门做到*0%处理,确保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6)声环境影响分析 噪声主要来源于各工业企业的设备噪声、物流运输、过往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 采用模式预测,离噪声源*.3m时对预测点声环境贡献值可达2类区标准,工业用地边界与2类区边界距离至少应达到*.3m,才能够保证预测点达到噪声标准要求。评价建议产业园的办公区、居住区、科研区及生态敏感区等设置在生产区*0m以外,其间应栽植防护林等,以达到消声降噪的作用。 区内道路在不同设计车速情况下,各类车型单车最大噪声影响范围为:昼间*m,夜间*5m。本次评价要求各条道路应单独办理环评手续,根据道路设计条件及沿线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分析其噪声影响,并提出针对性噪声防治措施。 (7)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评价通过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对比了各项因子在规划方案实施期、实施后及居民搬迁的利弊。通过以上分析,评价总体认为产业园规划方案的实施不论是在社会环境还是在经济环境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规划方案的实施,居民的搬迁工作也随之而来,在搬迁实施期及实施后,可能会给部分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只要在当地人民政府做好搬迁实施方案及补偿措施的条件下,搬迁后居民的各项生活指标将优于搬迁以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