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初冰灾发生之后,在重灾区南平、三明、龙岩等地,国家电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力量加强防范冰灾,起到了有效的作用。2010年12月15日至16日,福建多地发生雨雪天气。由于防范得力,截至17日15时,福建电网主网安全稳定运行;配网因灾停运的2条35kV线路、141条10kV线路、3467台配变,也在福建电力抢修人员的努力下,在最短时间内得以全面恢复。
这正是福建省电力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缩影。
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为国家分忧、为民生谋福、为社会尽责,是6万名福建电网员工始终牢记的职责。多年来,福建省电力公司始终牢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电力客户,服务社会发展”的服务宗旨,忠实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企业、社会和员工的和谐发展,把服务民生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维护公众利益。
顶风冒雨爬冰卧雪 抗灾保电勇挑重担
福建频遭台风、洪涝、冰雪等自然灾害,大灾大难面前,福建省电力公司牢记省委省政府嘱托,勇担重任,奋勇当先。
2006年8月10日17时25分,50年一遇的超强台风“桑美”正面袭击闽东。暴风雨导致全省1281个行政村停电,福鼎35千伏以下电网90%以上被摧毁,既重创了宁德福鼎电网,也严重影响了当时全省比重最大、难度最高的宁德“户户通电”工程。
一边是闽东300多万人民翘首盼望光明,一边是一万多无电户在昏暗的油灯下重复着落后的生活方式,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福建省电力公司领导班子果断决策,将宁德电网重建和“户户通电”工程同步推进、同步建设。
该公司组织79000多人次,在短短的35天内,安全优质重建原本需两三年才能恢复的遭“桑美”重创的福鼎电网。2006年9月15日,福鼎电网重建告捷!同年同月27日,海峡西岸福建全境“户户通电”提前一年实现,4296户、15897人彻底告别无电历史!
2008年初,在抗击闽西北地区50年不遇的特大冰雪凝冻灾害中,该公司28000名员工,爬冰卧雪,风餐露宿,连续奋战34个昼夜,全面完成电网恢复重建任务,赶在大年三十前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
在2010年6月的特大暴雨洪水灾害中,该公司再一次集全系统之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灾保电工作,持续14天毫不松懈。24小时盯防主网隐患点;配网抢修历经多轮暴雨,修好又倒,倒下再抢,始终保持高修复率;用国家电网人的坚定与执着,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用光明送到灾区。
数万名福建电网员工,一次次用行动书写“责任”二字。这种责任感,人们在福建电网人一次次与台风暴雨洪灾搏斗的前线后方见到过,在抗冰保电两条战线、四大战役中见到过,在提前实现500千伏大环网的过程中见到过,在奥运、世博、特奥会保电等重要时刻见到过……
“三新”雨露润海西 村村户户尽开颜
2006年1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视察时曾到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调查了解农民生产生活情况,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第一要义,基础设施首先要跟上,而电网则是首当其冲。国家电网公司提出“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福建省电力公司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各县级供电企业直接服务于“三农”,责任重大,积极以最快、最好、最优的速度规划和建设好供电基础设施,突破新农村发展的用电瓶颈,努力满足新农村建设的用电需求。
经过不懈努力,“十一五”期间全省投入资金28.336亿元,建设完成电气化县34个、电气化乡镇345个、电气化村4025个,分别为目标的113%、115%、134.2%;其中,配合省委、省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示范点”建设,完成198个示范村电气化配套建设,占百村示范点总量的96.1%;建设新农村典型供电模式村178个。新农网以“台区布局合理、线路架设规范、计量安装标准、电能质量优良、供电能力超前”为目标,农村的供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供电可靠得到加强,节能降损效果明显,社会责任得到增强、社会满意率得到提高。
在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实施农村“户户通电”工程是国家电网着力服务民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项重大举措。
2006年4月26日,国家电网公司与福建省在福州就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十一五”电网建设和推进海峡西岸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举行会谈并签署会谈纪要。此后,福建省电力公司配合省委省政府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投资10800万元,比计划(2007年)提前一年实现全省村村通电、户户通电,解决了偏远海岛、偏远山区无电人口15897人的用电问题。
永泰葛岭镇赤壁景区之上的斗湖村,山青水秀,由于距离景区还有15公里,因地处海拔1100米的大山顶上,通往村外仅一条崎岖山路,且途经悬崖峭壁,深涧峡谷,长期以来,村民步行到山脚约6个小时才能往返一趟。因村里交通十分不便,一直无法实现对该村供电,通过多次现场勘察、邀请专家论证,最终确定采用微水发电的方式对其供电,建设者们通过肩挑背扛将所有建设用材料搬运上山,冒着刺骨的寒风完成了水库、电站及线路建设,经过三个月的奋战,终于实现了该村的通电目标。通电后,农民生活质量发生质的变化,许多老百姓购买了彩电、电磁炉、电饭煲等家电设备,村里也用上了小型碾米机。
“户户通电”工程使农民的生活、生产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带动了通电村农村经济的繁荣,形成了电力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
三明市大田广平后坑自然村所处地段地下矿产资源丰富,通电后矿产勘探工作等已先后进场并已取得成效,广丰煤业有限公司于2008年正式生产,使当地农民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不断提高。
2010年,福建省电力公司呼应试点小城镇改革,助力海西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21个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小城镇的电网建设。与此同时,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三新”春风在“十二五”继续吹拂,助力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进行,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省100%县完成电气化建设,即新建新农村电气化县30个,新建新农村电气化乡(镇)300个,新建新农村电气化村3000个;2011年建设新农村电气化县6个,电气化乡(镇)60个,电气化村600个。
输血造血促山乡巨变 扶贫助学亮学子心灯
多年来,福建省电力公司大力推进省级扶贫开发和扶贫挂钩结对,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积极扶贫助学,积极为贫困地区、灾区捐款捐物,成为全国希望工程二十周年杰出公益伙伴,获得希望工程特别贡献奖。
2010年6月上旬,一封盖满华安县新圩镇下路村142户村民手指印的感谢信,承载着下路村群众对驻村干部汪庆聪,对国家电网深切的感激之情,寄往了国家电网公司。福建省厦门电业局职工汪庆聪驻村扶贫三年,使下路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发展速度排在全县前列,在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福建省电力公司坚持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扶贫开发工作部署,围绕“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发展战略,抓住“输血更要造血”根本原则,造福贫困山村,惠泽当地百姓,点亮了帮扶村致富的“心灯”。2002年以来,该公司共筹集资金逾2000万元,挂钩帮扶6个贫困村,并派出张裕民、汪庆聪等3名驻村干部,抓村委建设,帮农民脱贫致富,带动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村财收入,全方位助力新农村建设。
闽西北等革命老区地处山区,多年来,基础教育投入相对不足。福建省电力公司心系老区教育事业,于1995年设立福建电力希望工程基金,致力于为闽西北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支持,使贫困地区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得以提升,让千万贫穷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十五年来,企业和个人的捐资助学、爱心帮扶行动从未间断,累计捐资近850万元,捐建电力希望小学13所,捐赠图书近85000册,共约有17000名贫困学生受益;员工结对帮助3500多名贫困儿童完成小学学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公司心系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共建和谐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以前,我们学校只有几间破旧的学生教室、教师宿舍,校舍严重不足,而且又是危房,危及到孩子的安全。”武东电力希望小学校长饶金胜说,“省电力公司捐建武东电力希望小学后,盖起了崭新的教学楼,让孩子们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像体育场、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不断完善起来了,孩子们的德、智、体诸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学校一改原来的落后面貌,跃升为全县最好的中心小学,邻近的很多学子都慕名而来。”
经过不懈努力,截至2010年12月20日,福建省电力公司实现电网连续安全稳定运行5703天,两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福建电力在‘服务发展方面做得非常努力,在服务民生方面做得非常尽心’。”这是在闽全国人大代表视察福建电力时给予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