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QQ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咨询热线:010-68703038
当前位置:行业资讯
"民生水利"惠泽群众--宁夏"十一五"水利建设综述
来源: 宁夏日报 作者:

农村饮水工程使165万人告别 “水贵如油”历史,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开创全国治河工程先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高效节水补灌工程使农业种植方式发生革命性转变……

“十一五”时期,宁夏水利事业亮点频闪,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需求。五年来,宁夏水利事业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是水利投资规模最大、发展目标实现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行业能力提升最快的时期。

165万人告别“水贵如油”历史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连续4年被自治区列为10项民生计划30件实事之首,五年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82处,分散供水工程5.3万处,七项重点供水工程提前一年完成,解决了16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2010年,宁夏最干旱、最缺水、最困难地区42万人喝上安全洁净水。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63%。

连续7年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解决了群众反映最突出、要求最迫切、矛盾最集中的“灌水难、排水难、吃水难、行路难”等热点难点问题。5年共完成投资89.9亿元,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66.5万亩,新增旱作基本农田21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26.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3万亩,为保障全区粮食安全、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开创我国大河治理“宁夏模式”

黄河宁夏标准化堤防工程集“防洪、交通、经济、生态、文化、旅游”六大功能为一体,开创了我国大河治理的“宁夏模式”,打造了“黄河金岸”这个发展重要平台。依堤防而建的滨河大道,不仅使沿河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的安全得以保障,确保了黄河安澜,而且通过打造统筹城乡示范区、现代产业聚集区、内陆开放先导区、黄河文化展示区和民族团结和谐示范区,将实现全区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此承载起宁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工程超常规部署、超常规推进,比规划的3年提前1年建成,成为宁夏协调最有效、推动速度最快的工程。

“十一五”以来,宁夏完成了54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贺兰山东麓防洪体系加快完善,黄河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的标准,初步构建了全区水利防灾减灾体系,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水利重点项目投资再创新高

“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宁夏水利项目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宁夏全力建设了一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水利”项目,给百姓带来的实惠日益凸显。

总投资32.5亿元的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补灌、盐环定续建、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等五大项目批复实施,总投资12.5亿元的沙坡头南北干渠节水改造、黄河宁夏段近期防洪两大项目国家已批复,总投资29亿元的青铜峡、固海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已列入国家规划,总投资15.3亿元的中南部地区城乡人饮安全水源项目国家发改委待批。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关键性专题研究不断深化。

“十一五”全区水利投资达96.3亿元,是水利投资总额最高的5年。先后建成了一大批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水利工程,全区“南北统筹、城乡兼顾、丰枯补给”的水资源调控体系基本形成。

实现节水灌溉方式的“革命”

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十一五”期间宁夏致力于加快构建节水型社会。在中部干旱带争取实施的百万亩高效节水补灌工程,使这一地区农业种植方式发生了革命性转变,耗水量比传统减少5倍,硒砂瓜、马铃薯、红枣相继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中部干旱带群众摆脱了千百年来遇旱缺水、靠天吃饭的历史。率先在黄河流域开展水权转换试点,积极探索实践“农业综合节水—水权有偿转换—工业高效用水”的水资源利用模式,以农业节水支持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2010年,在全区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引黄水量和耗水量首次实现双不超黄委会指标,以有限水资源支撑了全区GDP快速增长。

人水和谐生态圈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宁夏突出城市水系工程和城乡水环境治理,充分利用原有湖泊湿地资源,先后实施了爱伊河、星海湖、银川(南部、北部)水系、同心豫海、盐池花马池以及吴忠、中卫、固原等城市水生态工程,新增水面和湿地近40万亩,银川塞上湖城、石嘴山山水园林、吴忠滨河水韵彰显了人水和谐,美化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乡品位。重塑“塞上江南”风光,成为全国“十大新天府”之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24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入黄泥沙0.4亿吨,涌现出了盐池县草原生态修复、彭阳小流域治理、隆德县梯田建设等一批全国先进典型。

“十二五”开局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策,水利改革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宁夏水利部门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实践“北节水、中调水和南开源”的分区治水思路,全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利用和有效保护,做优做活“水”文章,开创水利新纪元,为民生需求和自治区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水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