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QQ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咨询热线:010-68703038
当前位置:行业资讯
宁波今年投资60亿元剑指百个生态项目
来源: 中国项目招标网 作者:
今年年初,宁波提出进一步加大公园绿地建设力度,按每年增加100公顷绿地的速度,通过5年的努力,跻身生态园林城市行列。

  近日,市政府又召开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区建设工作推进会议,决定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城区划定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区,三年内淘汰市六区在用燃煤锅炉810台。

  “十二五”伊始,环保“春雷”阵阵。

  除了全面启动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让百姓可以在城市里自由畅快地呼吸新鲜空气,宁波还要有干净的水、清洁的土壤、美丽的乡村、绿色的城镇、蓝色的海洋、茂密的森林……

  根据《宁波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行动纲要(2011—2015)》,仅2011年,我市就计划投资60亿元,在11大项中推进112个具体的生态项目和任务。

  随着一项项行动紧锣密鼓地铺开,建设“生态宁波”的大幕已经开启。

  60亿元剑指百个生态项目

  节能减排行动项目

  今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28个,计划总投资20.076亿元。

  主要任务:完成500台工业锅炉能效测试工作,改造、淘汰100台低效率锅炉。新型墙体材料使用比例达到80%、散装水泥使用比例达到72%。建成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8万吨/日项目。完成鄞州滨海3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北仑岩东(三期)12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开工建设,原地改造整治企业和电镀园区完成整治任务等。

  循环经济行动项目

  今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3个,计划总投资2.38亿元。

  主要任务:完成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置项目建设,启动循环农业建设项目,建成宁波通茂、海联、淼单、慈溪惠丰等4处大型沼气工程。

  绿色城镇行动项目

  今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7.017亿元。

  主要任务:完成省下达的城镇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任务,建成配套污水管网150公里。包括建成姚西北三镇污水干管、输送系统改造工程,完成余梁公路北沿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建成奉化莼湖镇污水处理厂(1万吨/日)并投运;建成宁海西店镇(1.5万吨/日)、长街镇(0.5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并投运;建成象山西周镇(1.5万吨/日)、石浦镇(2万吨/日)、贤庠镇(1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并投运等项目。

  美丽乡村行动项目

  今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9个,计划总投资3.08亿元。

  主要任务: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推广商品有机肥面积45万亩,商品有机肥使用量增加6%以上。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在310万亩以上,实施病虫害非化学防治面积80万亩次以上,建立农业生态修复示范点2个以上。推广秸秆有机肥还田130万亩次;建立秸秆致密成型利用示范点1个,喷滴灌推广面积达到5万亩等。

  清洁水源行动项目

  今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7个,总投资15.34亿元。

  主要任务:完成白溪、横山、亭下、皎口水库和余姚梁辉、陆埠、慈溪邵岙、宁海黄坛、象山溪口等县级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完成皎口水库、上林湖水库等生态湿地建设项目;完成奉化、宁海、象山水源地上游部分穿村溪道整治。整治河道35条,实施河道沟通工程1个,整治河道长度约30公里。完成市区河道调水工程鄞州段,调水1亿立方米等。

  清洁空气行动项目

  今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9个,计划总投资7.69亿元。

  主要任务:完成一期(世纪大道-鄞县大道-机场路-北外环路)所围区域的高污染燃料禁用工作。完成20吨以上锅炉改造。完成300座加油站,全部油库油罐车改造。新增天然气车100辆。淘汰黄标车5000辆。更新公交车500辆。营运客车中高级客车所占比重在65%以上。建成市六区4个排气监测站。建设9个酸雨监测点,9个气溶胶监测点,9个太阳辐射监测点。

  清洁土壤行动项目

  今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0.988亿元。

  主要任务:开展农业土壤污染情况调查。化纤、化工、制药、印染、造纸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水处理污泥90%按规范处置,力争达到100%。完成市六区、余姚等地乡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无缝化”收集网络建设。完成北仑电厂污泥干化焚烧设施建设。完成慈溪市受多氯联苯污染地块的修复工作。

  清洁海洋行动项目

  今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0.2602亿元。

  主要任务:电厂温排水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监测调查、评价,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制定研究。建立保护区海洋生态科普宣传教育基地;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出台《渔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提升市县两级别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象山港强蛟点海上监测浮标和终端监控分析平台。启动象山港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新增水产养殖无公害“双”认证单位20个。

  森林宁波行动项目

  今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3.581亿元。

  主要任务:新增生态公益林补助面积22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助面积达到318万亩;平原造林4万亩,中幼林抚育3万亩,珍贵树种造林4000亩,阔叶林发展2万亩,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50公里,沿海基干林带修复、新造2000亩。加快平原森林建设,创建省级森林城市1个,省市级森林城镇10个,森林村庄100个。沿海防护林提升工程。建设无公害林产品产地15个等。

  绿色创建行动项目

  今年计划:安排生态系列创建、环保(绿色)模范等创建任务4个,无资金投资。

  主要任务:创建省级生态县(市)区1-2个。创建省级生态旅游区1个,绿色旅游饭店5家;创建省级绿色家庭25户;创建2家省级“绿色医院”,创建10家市级“绿色医院”。开设生态环保教育课程,全市中小学生态文化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全市生态环保志愿者总人数达到1000人;省市两级保护母亲河号站优秀达标率70%。

  保障措施项目

  今年计划:安排项目任务9个,计划总投资0.02亿元。

  主要任务: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项目不少于10项。市级或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家,争创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个,建设科技创新团队1个。建立和完善进口货物的环保监控体系和环境风险评估机制,严格防范污染引进、有害外来物种入侵。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发放制度。建立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市环保局局长徐畅成

  促转型做好“加减法”

  未来五年,如何建设“生态宁波”?我们要真抓实干,在经济发展上做好“加法”,在污染物排放上做好“减法”,努力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环境要素支撑。

  “十一五”期间,我市生态市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市产业发展与环境容量还不够协调、环境状况与群众要求还不相适应,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目前我市大气、水、近岸海域环境容量已接近饱和,部分区域已超负荷,很难再支撑经济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在经济发展和污染物排放方面做好“加减法”,即在GDP年均增长速度保持8%的同时,保持单位GDP排放强度和排污总量逐年下降。

  我们要把环境保护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在回应群众期待中去形成新思路、开创新局面。今年,我市将以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维护权益为根本要求,以污染减排与总量控制为抓手,以大气污染防治与清洁空气行动为重点,以启动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查验收为契机,大力推进总量减排和污染防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牵头单位,市环保局将认真履行牵头部门职责,充分发挥市生态办综合协调作用,加强与各地各部门沟通联系,严格按照《纲要》总体部署,研究建立部门协调、典型示范、检查督促和考核评比等工作推进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六把“绿剑”保驾“生态宁波”

  2011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宁波建设生态市将找准坐标,把握节奏和力度,为宁波城市新一轮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绿剑”之一:多因子总量控制,深化大气污染防治

  重点推进清洁空气行动,实施多因子总量控制,出台有利于清洁空气行动的环境经济政策,加大对生产和使用清洁能源环节的财政补贴力度。全面开展中心城区无燃煤区建设,重点强化大气污染治理,以排气定期检测为重点加大机动车污染治理力度。

  “绿剑”之二:严把环境准入关,深化污染减排

  今年将分解下达全市“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和工程任务,加快全市污水处理厂和收集管网建设;加快燃煤机组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和脱硝设施建设,加强已投运脱硫脱硝设施的运行监督,确保顺利完成年度减排任务。严格环境准入控制新增污染,深入探索排污许可证发放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

  “绿剑”之三:拓宽参与和监督平台,深化绿色创建活动

  找准方位,探索研究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平台;开展生态创建,积极探索社会化的生态文明创建机制,提升生态创建的示范效应,完善生态创建退出机制。

  “绿剑”之四:加强水污染治理,深化饮用水源保护

  全面完成全市水源地农家乐休闲旅游环境整治,加快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严格涉海工程环境监管,突出抓好氮、磷及重金属等入海污染物减排。继续推进甬江流域环境整治,深入开展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目标考核。

  “绿剑”之五:保障环境安全,深化监督管理

  严格辐射安全监管,全面实施放射源在线监控设施建设;加大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力度,加快建成电子废物处置设施。推进医废无缝化管理,深化污泥的无害化处置,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监测和评估。建设先进的环境应急信息平台,确保区域环境安全。

  “绿剑”之六:提升制度完善能力,深化改革创新

  进一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环境保护分级管理和协作机制,强化企业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完善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完善排污权交易和绿色信贷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有效的经济利益引导和刺激约束机制。 (来源:中国宁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