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投资1亿元改造供水设施
来源:
作者:
过去,供水设施出现问题后,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今年,市政府投资1亿元,对东城区供水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另外,还将新建一个应急备用水源,确保东城区正常供水。
近日,记者了解到,一期供水设施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已经开工,预计总工期将在年底结束。
供水结构由支状变为环形
大庆城建发展突飞猛进,被称为“隐蔽工程”的地下供水设施,如何才能适应城市发展,保证居民用水安全呢?
过去,东城区的整体供水结构呈支状分布。“这种供水结构的好处是连通方便,但安全性较差。”市自来水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供水设施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孙志才说,“老的供水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我市的城市发展。”
支状分布的供水结构的形成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东城区新建小区、企业的速度与数量都非常迅猛,城市发展越快,供水的压力就越大。哪里起高楼,哪里盖厂房,只要通自来水,就从干线上接,长期如此,供水网络就形成了支状分布,犹如树根吸取养分,扎根土壤盘根错节。
供水结构支状分布时,一旦出现故障,就得捋着供水网络向上找节点,节点以下的区域都得受到牵连,节点级别越高,损失越严重。
孙志才说:“现代化的城市供水布局应该是环状的,即便一个节点出现问题,我们可以将该节点‘掐死’,从另一头送水,大大提高了供水的安全性。”
在东城供水设施改造工程建设示意图前,孙志才为记者描绘了“东城供水环状分布”的构想与实施情况,他充满自信地对记者说:“构建环状管网分布,是今年自来水改造工程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它的建立对东城供水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涉及管线长达30多公里
据了解,此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仅供水管网更换、维修长度就达30多公里。另外,随着用水量的不断加大,一些现有管线的粗度已经明显不够用,改造后,主干线的供水管线粗度将由原来的600毫米至700毫米,升级到800毫米。
孙志才说,此次供水设施改造,除了供水管网更换、维修外,还将新建90多座阀井、130多处泄水井,安装改造阀门3000多个,增设水质、水压、流量监测点40多处,以及新建应急水源和改造泵房等。
据孙志才介绍,在以往的自来水供水过程中,监测时的抽样工作都是人工现场提取,费时费力。今年的供水设施改造工程结束后,将增设40多处数据监测点,对供水过程中的水质、水压、流量等几十项数据进行实时传送分析,大大提高了供水工作的主动性与安全性。
水源单一将建备用水源区
东城区主要水源为东风水厂,一旦东风水厂出现问题,东城区居民用水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供水来源的单一,不仅让居民们心里没底儿,更是政府的一块心病。”孙志才说,近几年,东城区的用水量不断增长,日用水高峰期,已经超过东风水厂的日供水量。
孙志才还说,东风水厂的水源主要依靠地上水,夏季,外界环境对水质的影响较大,冬季,供暖期长用、水量大,这些因素都对供水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因此,为东城区建一个应急备用水源区十分必要。
据了解,东城区将兴建一个应急备用水源区,建成后,它不仅是东城区第一座城市应急水源,也是唯一一座保证性备用水源。该应急备用水源区主要依靠地下水,日产水量最高可达到5000吨,不仅可在供水高峰期、供暖用水保障等方面发挥作用,还将东城区的供水安全性提升了一个档级。
孙志才透露,建立一个应急备用水源区,已被列入今年的供水设施改造工程建设中。
为了节能老泵站将被改造
此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建设,东风新村八区供水方式落后的现状将得到改良。
孙志才说,八区的供水泵站目前的送水方式,还是将来水送进一个储水罐,然后再经过一个泵将储水罐中的水送给居民。这样做,有几个弊病,一是需要有人24小时看守;二是耗电量太大,不节能;三是设备老化。
“将来水送进储水罐,等于卸掉了来水的水压,大大增加了送水的成本。”孙志才表示,在这样的条件下,市自来水公司将把八区泵站改建为无负压供水,改造后最大供水量每小时将达到350立方米,将从根本上改变该辖区居民用水难的问题。
施工期间尽量不影响供水
目前,一期供水设施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已经开始,很多市民担心,会影响到正常用水?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居民用水安全,此次供水设施改造将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文明施工、安全施工,挖槽、布线、下管等工作都将在白天进行,停水“碰头”工作全部都在晚9时至次日5时之间进行,尽量避开居民的用水高峰期。
对此,孙志才表示,改造工程进行时,他们将严格执行停水规定,每次计划性停水前,通过媒体发布停水通知,或将停水通知贴到单元门外。另外,供水设施改造工程难免遇到突发状况,一旦供水管网发生突然爆裂的情况,将启动相应的紧急停水程序,将会对居民用水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希望广大居民能给予谅解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