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QQ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咨询热线:010-68703038
当前位置:政策法规
国家计委、机械工业部关于印发《机械工业振兴纲要》的通知
来源:
通知 为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振兴机械工业,使之真正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家计委与机械工业部就如何振兴机械工业的问题进行了多次研究探讨,组织制定了《机械工业振兴纲要》。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计委(计经委)、机械厅(局)及有关部门反复讨论、并多次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该《纲要》已修改定稿。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制定机械工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思路时参考。 附:机械工业振兴纲要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产业,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工业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从世界各国工业化历程看,机械工业的优先发展是经济腾飞的必要条件。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振兴机械工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要求,这是对机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科学评价和高度概括,也为机械工业的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和目标。 一、现状和形势 建国以来,机械工业发展很快,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进入了发展最旺盛、水平提高最快的新时期,生产、技术、外贸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中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基础的最大的产业之一,机械工业现有企业数、职工人数、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利税总额等指标占全国工业的比重分别达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固定资产占全国工业比重15%,机械工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工业的平均增长水平。 (二)产品水平和工艺技术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服务的本领不断增强。改革开放后引进的1300多项国外先进技术,大部分已投产或批量生产。加上国内自行研究开发的成果,目前机械工业主要产品品种中达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水平的已近40%。并为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装备先进水平的成套装备,如国产化的30万、60万千瓦火电机组,宝钢二期工程成套装备,千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装备等。 (三)出口创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第二大产业。机械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6年的5.9%上升到1992年的14.9%,出口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全国外贸出口增长水平。 (四)为国民经济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1952-1992年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利税总额4347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对机械工业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近3倍。 上述成就为机械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机械工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质量不稳定,产品水平低,重大技术成套装备和关键产品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目前,主要机械产品中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机械基础元器件和零部件的质量不过关,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寿命短;基础机械的精度、效率、水平低;基础工艺落后成为制约机械工业制造水平提高的薄弱环节。 (二)生产集中度低,分散重复严重,规模效益优势没有充分发挥。长期以来机械工业未能形成一批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代表行业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也未形成一大批产品有特色并按照经济规模组织生产的专业化协作配套厂。 (三)科技基础薄弱,自主开发能力差,产品更新周期长,技术进步后劲不足,某些领域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目前机械工业的技术来源还主要依靠引进。 (四)企业装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1992年机械工业固定资产净值率低于全国工业水平六个百分点,生产工作母机的机床行业又低于机械工业平均水平十二个百分点。机械工业现有生产设备中,数控、精密、高效设备不足5%,自动化制造程度、少无氧化加热、少无切削工艺比重低。 (五)基础管理薄弱,管理工作滑坡,普遍存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执行差、工艺管理工作薄弱、标准工作体系和工时定额管理不健全、信息管理落后等问题。不少企业基本还处于经验管理状态。 上述这些问题,以及上游产品价格多次上调,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贷款利息负担过重等外部因素,致使机械工业企业成本增加,利润转移,效益下降,改造乏力,发展后劲不足。 九十年代是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一步接轨的重要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械工业必须了解、掌握和适应面临的新形势,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振兴。 (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一些大的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将有力地促进市场机制的形成。价值规律和竞争原则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大增强,从而为各类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一个较为平等、规范的宏观环境;企业的成败兴衰将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国有大中型企业将面临一系列严峻考验。 (二)所有制结构已由过去单一的公有制变为国有、集体、三资、私营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而且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发展很快,越来越成为振兴机械工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一时难以理顺,不合理重复和过度竞争的情况很难避免,加强全行业宏观调控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和迫切。 (三)国际产业结构的重组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将进一步加快我国机械工业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分享世界新技术成果,带来动力和机遇。同时,机械工业也将接受不可低估的冲击,一些附加值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受到冲击将更大。 (四)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在实现经济振兴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依靠科技进步振兴机械工业,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迎头赶上,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越来越大,机械工业振兴也难以实现。 二、振兴的标志和目标 机械工业实现振兴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参照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机械工业的实际,衡量机械工业够不够支柱产业,概括起来有以下四条主要标志: (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机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达到30%以上;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出口创汇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高于25%。 (二)对其它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和促进作用,能够反映和吸收当代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能为各行业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 (三)投入产出效率高。机械工业的资金利税率和劳动生产率等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并能保持增长的势头。 (四)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机械工业前100家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达到35%以上。 围绕机械工业要成为支柱产业的主要标志,设想用十五年的时间,力争至2010年基本完成机械工业振兴的任务。2000年以前为振兴的第一阶段,2000-2010年为振兴的第二阶段。振兴的目标是: (一)技术发展目标 主要产品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由目前的20年左右缩短到2000年的15年左右和2010年的10年左右。到2000年,生产重点产品的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其主导产品都要实现升级换代,主要机械产品品种的40%达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水平,5%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到2010年则有70%达到九十年代末下世纪初世界水平,10%接近或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产品质量、可靠性和整机寿命大幅度提高。机械产品标准到2000年和2010年分别有90%和100%达到国际通用水平。骨干企业的产品标准水平接近国外同类先进企业。 到2000年全部重点骨干企业达到GB/T19000(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质量体系认证工作与国际接轨。 (二)结构调整目标 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工作母机的国内市场满足率由目前的60%提高到2000年的70%和2010年的80%左右。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元器件的品种质量大幅度提高,基本确立机械产品在用户中的质量信誉,机械工业基础薄弱的结构性矛盾初步缓解。 机械工业前100家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从1992年的18%提高到2000年的25%和2010年的35%以上,企业组织结构趋于合理。2000年,大部分大型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力争到2000年使拖拉机、冶金、矿山、石化、工程机械等行业的前8家企业(集团)及汽车工业前5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均由1992年的40%左右提高到60%和70%以上;到2010年分别达到80%; 到2000年,要有5个年销售额超百亿元,30个年销售额超五十亿元的大企业;到2010年要有30个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大企业,真正形成行业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三)总量目标 1991-2000年机械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3-14%,发展速度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000年机械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0亿元左右,2010年,总产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占全国工业的比重由1992年的约1/4提高到2010年的1/3,工业增加值在GNP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6.8%提高到8%以上。 到2000年出口创汇达到34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创汇的比重由1992年的14.9%提高到20%以上,力争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创汇产业;2010年出口创汇达到130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创汇比重提高到25%左右,出口额进入世界前十名。 劳动生产率由1992年的9800元/人?年提高到2000年的2万元/人?年,2010年进一步提高;资金利润率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 2000年机械工业人均装备占有值要比1991年提高50%左右,2010年比2000年再提高50%。2000年大中型企业普遍采用CAD、CAM技术,2010年大中型企业主要产品中的小批量、多品种产品的关键工序要实现柔性化生产;机械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由1992年的8.6%提高到2000年的11%和2010年的13.7%。机械工业自身素质有较大提高。 按照上述方面目标的要求,机械工业为国民服务的本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到2000年,电力设备及现代化农业装备基本立足国内,冶金、矿山、石油、煤炭和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所需大部分设备由国内提供。所提供的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性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基础机械、基础件初步改变严重滞后于成套装备及主机发展的状况,轿车产量达到汽车总产量50%左右,并开始有一定数量进入家庭。机械工业力争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第一大产业。 到2010年,为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及轿车工业所提供的装备基本满足需要,所提供的产品水平、性能接近或达到当代世界水平。数控机床、基础件、电力设备和轿车等领域基本具备自主开发能力。出口总额进入世界前十名,附加值高的产品在出口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三、振兴的战略 (一)以竞争促发展的战略 机械工业的振兴要自觉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坚决把绝大部分机械产品推向市场,接受市场的考验,按照价值规律、供求关系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企业要转变计划经济的传统思想的束缚,摆脱对行政机关的依赖,树立在竞争中求发展、求生存的观念,逐步形成充满活力、具有实力的市场经济主体。各级主管部门要更多地依靠政策、规划、信息等手段,引导发展方向,培育、健全市场,创造平等、有序的竞争环境,建立起优胜劣汰的机制。对少数影响国民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一时难以振兴的,必须采取强有力的鼓励措施和必要的扶植政策,支持其加快发展。 (二)重点突破的战略 改变齐头并进,面面俱到的做法,采取“特定范围、有限目标、择优扶持、集中突破”的方针。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机械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重点,各地也要根据行业的总要求,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明确自己的发展优势和特色。各级政府、金融机构要集中力量支持一些对全局有重大影响、能促进总体结构优化的重点产品的发展,以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质量好、规模效益显著,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企业,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一个时期择优扶植若干重点,集中突破某些领域,下一时期再扶植若干重点,以达到有序前进,逐步振兴。 (三)依靠科技进步的战略 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建立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体制,切实改变科技、经济两张皮的状况,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加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试验能力的建设,放开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机械的经营活动。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把自身科技能力的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特别是要重视提高大中型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能力,使大中型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 积极采用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抓好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搞好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机械工业的自动化和柔性化水平。加强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注重工程化和生产技术的研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技术来源中的国内比重。坚持以质取胜的方针,把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完善检测手段,改进工艺和装备条件,从技术和装备上为生产一流产品创造条件。 加强技术工程教育,抓紧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和熟练工人,并把人才培养和合理使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和职工的积极性。 (四)推行经济规模的战略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发展专业化协作为重点,大力推进生产组织结构调整,改变机械工业“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后局面。对适合大批量生产的产品,按市场需求和经济规模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发挥规模效益优势。打破行业、地区、部门界限,加速机械工业资产存量的调整,通过兼并、转移和股份制改造,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流动,形成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提高规模效益,发展大型企业的同时,要重视对“小型巨人”的培植,努力形成一批“小而专”的专业化企业,形成机械工业大中小企业的合理协调发展。 (五)加强内外结合的战略 突破封闭求全思想束缚,树立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观念,更加自觉地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吸引国外资金、资源和人才,提高国内的技术起点,不断巩固和拓展国内市场。支持和鼓励制造同使用的结合、促进跨地区、跨部门和跨行业的联合,实行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力量。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档次,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增加出口效益。 四、振兴的重点 根据振兴要求,选定当前严重制约机械工业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机械和基础件,以及影响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汽车作为振兴的重点领域(汽车另有规划)。 (一)重要基础机械 基础机械要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发展数控机床的总方针是,重点抓好六类主机,集中突破数控系统;发展普及型,提高可靠性;内外结合以我为主,实现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化。高级型数控机床要通过引进技术和联合开发,动态掌握新技术;普及型数控机床要形成系列,扩大生产能力,努力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国内市场的占有率;经济型数控机床在充分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扩大出口。同时,要逐步增加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和工业机器人的生产,以满足国内市场的不断需求。 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为数控机床配套的数控系统,以促进和带动数控机床和相关配套件的发展,形成数控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和工业性生产的综合能力。要加大资金和技术力量投入,开发有自主版权的数控系统和经济型数控系统,并尽快形成工业性生产,不断提高可靠性和功能价格比。 要积极发展自动、大型量仪以及为数控机床和高效、精密、自动、专用机床配套的各类功能部件和数控刀具,做到主附配同步发展。 要积极发展高效、精密、自动、专用机床、锻压机械及铸造机械。不断提高焊接设备、热处理设备等热加工机械的质量、水平和性能。为进一步提高机械工业的基础工艺水平创造条件。 到2000年,数控机床品种由1990年的200种发展到700种,产量由7700台发展到2万台,机床产值数控化率由6%提高到40%,产量数控化率由2.4%提高到12%,产品达到国际九十年代初先进水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所需加工设备国内满足率达90%以上,轿车工业所需加工设备国内满足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数控系统、饲服系统的生产基本立足于国内。 作为重要基础机械之一,要大力支持测量仪器仪表的发展,提高信息测量技术的水平,为基础机械和整个机械工业的信息获得和处理提供高水平装置。 (二)重要机械基础件 着重抓好对行业发展有突出影响的液压、气动、密封、低压电器、模具、轴承、仪表元器件等重点产品的发展。到2000年,集中解决产品的可靠性和寿命问题。 液压件行业重点发展引进技术和自行开发的先进适用的系列产品和液压成套系统。到2000年,液压产品品种由1990年的800种发展到1200种,品种满足率达到90%以上。主导产品达到九十年代初先进水平。液压件产量达到800万件以上,实现重大技术装备液压系统的设计和制造以国内为主。 气动元件行业要重点发展高性能、长寿命、机电一体化元件及控制系统,扩大服务领域。到2000年,主要产品品种由1990年的300种发展到1000种,产量达到500万件以上,为重大技术装备及各类主机的品种配套率达85-90%。 密封件行业要重点发展为液压、气动产品及机床配套的橡胶密封和橡塑组合密封,积极发展机械密封及为重大技术装备配套的特种密封,提高密封件性能、寿命和可靠性,基本满足各类主机的配套要求。 低压电器行业要大力发展高性能、组合式、长寿命低压电器及电力电子器件,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到2000年,低压电器产品品种由1990年的3000种发展到6000种,产量由1990年的9900万件发展到2亿件。 模具行业要重点发展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和各类模具标准件。到2000年,精密多工位级进模,精密多腔注塑模,大型塑料模,大型覆盖件模具及高精度锻模基本立足国内,模具标准化程度达到70%。 轴承行业重点发展精密、专用轴承,围绕铁路、轿车、冶金矿山、精密机床等发展迫切需要,大力提高轴承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和规模经济效益。到2000年,开发轴承新品种1500种,产品达到12-13亿套,重点工程配套轴承基本立足国内。 仪表元器件重点发展新型传感器件,专用集成电路、仪表接插件、柔性键盘、柔性线路板、新型显示器件等,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到2000年,基本满足为大型工程配套的自动化控制仪表及科学测试仪器升级换代的需要。 (三)重大技术装备 重大装备中要重点发展电力设备,采取“立足国内,借助国外;水火并举,核电补充;质量第一,加强开发”的方针,坚持提高水平和扩大能力并举,以尽快满足能源建设的迫切需要。火电设备方面,重点发展引进优化型的30万、60万千瓦机组,并研究和发展循环流化床、超临界、联合循环、清洁燃烧等新技术,到2000年,大中型火电成套设备(单机容量10万千瓦及以上)生产能力由860万千瓦提高到1500万千瓦,新增能力全部达到电力部门要求的330克/度供电煤耗标准。水电设备方面,在坚持大中小机组并举的同时,要重点发展特大型机组和抽水蓄能、贯流式机组,到2000年,大型水电设备(转轮直径5米及以上)生产能力由140万千瓦提高到460万千瓦,并具备年产4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三峡特大型机组的能力,中小型水电设备生产能力达140万千瓦。核电设备作为一种新的能源设备,要根据国家财力、核燃料条件和国家规划积极研制和发展,为迎接下个世纪的发展做准备。输变电设备要向高电压、大容量、新结构、组合式方向发展。重点发展22万伏及以上交流高压输变电设备,突出抓好50万伏高压输变电设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同时着手研究发展直流电和特高压交流输变电技术及设备。相应发展电站辅机、铸锻件、自控系统等电站配套产品,形成与发电设备相匹配的综合配套能力。 冶金、矿山设备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具备提供年产千万吨级钢厂先进成套冶金设备的能力,能为2000万吨级大型露天矿提供成套设备。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主体及大型散料、港口、集装箱码头成套装卸设备的国产化率要提高到70%以上。 石油化工设备行业要积极掌握大型化肥和乙烯等装置制造技术,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尽快形成其中关键设备的生产能力,努力改变目前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状况。 建设机械要调整产品结构,重点支持土方施工机械、路面铺筑机械、装卸机械等产品的发展。国内市场满足率由1990年的46%提高到2000年的80%以上,产品品种满足率达到85%以上,年出口创汇达到10亿美元。 工业自动化系统及仪表,要围绕成套设备配套需要,大力发展高水平、高性能、高技术的自动化仪器仪表和控制系统,形成以分散型控制系统(DCS)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广微电子技术,发展智能化产品,完成工业自动化仪表由模拟控制向数字控制的转化。到2000年,自控系统仪表品种成套率达到75-85%,产值成套率达到80%以上。 上述三个重点领域的发展,到2000年应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 为求得机械工业的协调发展,除突出发展上述三个领域外,还要支持下述重要产品的发展。 农业机械要适应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要求,进一步引进和消化吸收拖拉机、联合割机等先进技术,按经济规模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加速发展水田机械化作业设备、经济作物机械、营林造林机械、菜篮子工程所需设备等缺门短线产品。根据大江、大河治理和农田水利建设需要,提高排灌设备技术水平。 铁道设备要按照货运重载、客运高速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大功率、高时速的电力机车及240/275柴油机系列内燃机机车,实现多功率等级、多速度档次、多轴式牵引的动力设备系列。客车要重点发展时速140-160公里、载客量大、舒适度较高的25型车及中长途空调客车;货车重点发展大轴重、低动力作用的大型货车。到2000年,形成能满足铁路运输需要、品种档次比较齐全、产品质量可靠的铁道设备生产能力。 船舶工业重点发展3.5万吨级以上船舶高技术、高性能、高附加值的专用船舶,和相应的配套设备以及修船业。努力提高船舶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不断扩大国际船舶市场的份额。到本世纪末进入世界先进造船国家行列。 医疗器械要重点发展影像诊断、急救、临床检验、监护、肿瘤治疗设备以及随弃式医疗用品和材料等,提高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和安全性。到2000年,上述产品性能不低于国际九十年代水平,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达到270亿元,出口创汇3.5亿美元。 纺织机械围绕优先发展多功能化纤的需要,积极开发生产粘胶、腈纶、涤纶纤维新型原料、纺丝等各种加工设备,继续抓好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的技术引进和改造,形成批量生产;抓紧开发和改进棉、毛、丝绸印染和化纤织物仿真印染设备,开发缺门针织设备,进一步提高设备的性能和自动化程度,形成系列产品,到2000年,国内需要的纺织机械,满足率达到90%以上。 内燃机要重点发展小缸径多缸柴油机,新型中等功率柴油机、分配式油泵、各种新型高质量的内燃机配附件和高强度薄壁铸件等,努力降低油耗和噪音,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寿命,到2000年,基本满足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铁路机车、船舶、汽车等各行业对高质量、高性能内燃机的需求。 在传统机械产品提高水平和性能的同时,要支持环保机械、食品包装机械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加快发展自动化生产线。展望二十一世纪,要大力开发和生产高科技产品以及为发展高新技术所需的装备,要以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激光加工技术、工业机器人、电力电子技术等为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自动化生产系统,为各行各业的高新技术发展提供高水平装备。 五、政策和措施 (一)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转制改组 通过积极试点,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进行公司制改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管理水平高的骨干企业,要直接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多数企业,可以改组成国家与其它多个法人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对重点振兴企业,国家要优先安排股票、债券的发行与上市。 鼓励、支持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集产、技、贸、金融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对于服务面比较专一的机械企业,支持其与用户部门密切结合,联合开发、引进、生产重大技术装备。支持制造与使用部门的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建经济实体。 对于大量的小型国有企业,积极推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合作经营等,有的还可以拍卖给集体或个人经营。 (二)改革规划工作,改善宏观调控 要从传统的分钱、分物、分项目的老套路转向主要搞好预测、引导和服务。重点搞好两类四种规划。一类是对全行业起导向作用的综合规划(规划纲要)和重点工程项目规划;另一类是在特定范围内起引导作用的区域规划和分行业规划。 根据纲要确定的发展战略和重点,由机械工业部负责组织编制重点工程项目规划,经国家综合平衡后,由机械工业部组织实施,国家在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其它产品将以本纲要及区域规划、分行业规划、地方发展规划为指导,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由企业自主发展。重点工程项目规划不是所选定的产品的全面发展规划,而是在重点产品中进一步集中和界定范围(品种和规格);承担建设任务的企业的选择要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在原有生产企业中,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公开招标、投标和议标选定。考虑到机械工业东中西部的差距,择优时要在同等条件下,尽量优先考虑内地有条件地区,特别是三线军工企业集中的地区,要充分发挥军工企业技术、装备、人才的潜力,安排好军工企业的调整。各地要努力发展各自的优势特色产品,形成全国合理的布局。 通过规划引导、信息发布、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相应的规划审议、咨询、信息、行业协会等支撑机构,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服务。 (三)注重科技能力建设,推进科技进步 改革科技体制,促进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要引导专业单一的产品开发研究所,整体或部分进入有条件的企业、企业集团,包括跨部门的企业集团;通过加强中试、成果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组织联合体,开办合资或股份制企业等方式,建立科技先导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具备条件的可整建制转变为高新技术企业。 以现有大型骨干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为基础,通过政策导向,择优扶持,首先在汽车、电站设备、输变电设备、重型矿山设备、仪器仪表等重要行业,建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中心,形成实力雄厚的新产品自主开发能力。一些与用户部门联系紧密的,鼓励制造和使用部门密切结合,共同建设经营。 加强机械工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工程化能力的建设。贯彻落实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加强科技成果商品化和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关措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内资金,建成制造业自动化、塑性精密成型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构筑先进科技成果走向企业(重点是大型企业)的通道、桥梁。 要集中力量、选择重点,积极支持机械工业共性技术、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和试验条件的建设。对现有研究院所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力量综合分析和分类排队,选择承担重大研究任务的科研院所给予优先支持。解决重大技术装备及重点机械产品研制、生产、使用中普遍存在的设计、选材、制造、控制等共性问题。 分期分批开展GB/T1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家标准的学习和培训,积极开展宣传,强化企业和职工的质量意识,努力改善工艺条件,充实必要的检测设备,提高管理水平,从各方面确保产品质量。 (四)加强政策导向,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制订和贯彻技术改造的工艺装备政策,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企业技术改造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数控、精密、高效、专用、自动化技术装备,尤其是关键部件和关键工序,必须采用先进适用的把关设备和测试手段。积极利用微电子技术改进现有设备,努力推广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充实现代化设计手段。 按经济规模组织生产,机械部将继续制定并颁布主要机械产品经济规模标准。今后,有规模要求的重要产品的发展,必须把贯彻经济规模标准作为重要内容,一些生产规模效益显著产品的大型企业,要通过联合和改造,努力向竞争规模发展。 研究确定重点行业主机厂零部件自制率的合理比例,并以此作为建设、发展和政策支持的参照标准,推进零部件及工艺专业化生产。 为了按照国际惯例,对民族工业发展给予适度保护,对进口重大成套设备,国家采取以下政策:凡进口重大技术成套装备必须保留一定比例由国内制造,经国家批准后确定的具体比例,各级政府部门在审批进口重大技术成套装备时必须作为遵守的原则;国家有关综合部门在批准进口重大技术成套装备时,应明确由使用部门和制造部门联合引进,尽可能采取技贸结合方式,以贸易带技术;国内重大建设项目所需设备在进行国际招标时,应改变目前存在的歧视国内企业的倾向,给国内制造企业以同等优先中标的权利。 各综合经济部门在研究制定涉及机械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时,应吸收机械部参加,并共同组织实施。 (五)抓紧人才培养,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大力支持具有机械、汽车行业特色的高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继续抓好汽车、农机两个全国重点学科和一部分涉及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学科的设施建设;抓好企业职工培训设施的建设,为各类人才的培养、教育和培训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加强继续教育工程,为行业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级管理人才,以及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能成为各专业带头人的新一代专家队伍,尤其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加强中专、技校教育改革,并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逐步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六)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强度 对机械工业重点发展领域,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投资要给予大力支持,并保证必要的投资强度。对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和中外合资项目中软件费用及中方股本金筹集有困难的,国家将给予支持。 对扩大出口的项目,其所需资金除进出口银行给予重点安排外,各级各类金融机构都要给予支持,国家将在利用外资上予以优先安排。 国家支持机械工业建立共同基金,支持机械工业多渠道筹集发展基金。